查看原文
其他

海外华人中秋亲述:“爸、妈,有些事我不想让你知道”

2017-10-04 值班华闻君 华闻派



文  | 谭立人       


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,朋友圈即将传来汹涌的合家晒图,一桌隔着屏幕也能闻见香味的家乡菜、其乐融融的家人,以及种类多到曾经根本不想吃的月饼。

家人的群里传来不少合照,大姑穿了件大花的裙子,爸爸好像又瘦了点,奶奶今天气色特别好。婶婶还在跟你爸妈打听你到底谈恋爱了没,会不会抱回一个混血宝宝。爷爷还在念叨叔叔要少抽点烟,大家闹哄哄的。

离家万里的你终于明白,“还是老样子”,是一个多么朴素,又令人安心的愿望。

记得华闻君留学后的第一个中秋,爸妈提前一个多月就问,要不要寄月饼来英国。“不用不用,伦敦什么买不到啊,而且我本来就不爱吃月饼。”

只听见妈妈在电话那头大声喊:“不行不行,过节呢,月饼一定得吃,团团圆圆。”

中秋那天,一家人聚餐,妈妈拨来视频电话,扯着嗓子说:“你快看~我们在吃饭呢!”爷爷奶奶冲着电话傻笑,因为太久没见竟然脱口而出说“你好”。家里人凑过来一一打招呼,说:“毕业了就赶快回来吧,你爸妈就你这一个孩子,家里人都很想你。”

华闻君当时一个人跑到中国城买月饼,种类不多,价格是真贵。平时在国内根本不珍惜的月饼,没想到咬下第一口,喉咙就莫名发涩,把摆拍的照片发给爸妈后眼眶就红了,只敢打字说“我吃了月饼哦”,连语音都没敢发。

独自在国外求学或工作的你,有过这样的时刻吗?

华闻君采访了几个在英国的小伙伴,他们有的刚来英国,即将度过第一个一个人的节日,有的已经在国外十几年,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。他们会如何度过这个难忘的节日,又有着怎样的情怀?


所有的节日都是以食物为标记

悦然

就读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 物流专业硕士 离家8年

华闻君问悦然:“离开家后,最想家的时候是什么时候?”她回答说:“每天晚上。”她接着说:“因为我不敢一个人睡,常常半夜惊醒想回家。”

她说她高中就是去新加坡读的,离家那年才15岁。想家的时候就去跑步,或做些家乡的好吃的。

“那为什么不回国呢?”她说,好像一条一望到底的路,在外读完高中读预科,读完本科读研究生。

“会跟父母说吗?”“不会,不想让父母担心,而且从小父母就觉得我性格开朗,也没这方面的忧虑。”

好像所有在国外的孩子都很懂事,报喜不报忧是常事。

她说有尝试过。在新加坡的时候,有一次,学校发生火灾。从外面回到宿舍时,已经是废墟一片。还能看到自己的教科书,没被火烧也被水浇湿了。

手足无措给父母打电话,他们除了担心,其他也帮不上什么,只能干着急。后来就养成了发生问题自己解决的习惯。

▲“学霸们和我,感谢在英国有你们的陪伴!“

小时候所有的节日都是以食物为标记,中秋节的标记是月饼,端午节的标记是粽子,春节的标记是鱼和饺子,元宵节的标记是汤圆。

“中秋节我们会吃蟹!”悦然开心地说道。“这一次中秋会跟一对情侣过,女生会做很多好吃的。”


节日的意义就是一起去做某件事吧

Iris 

在伦敦媒体公司担任市场专案执行 离家3年

“我们的中秋节啊,都是吃凤梨月饼、吃烤肉过节。”来自台湾的Iris爽朗地回答道。

“烤肉是我们的习俗,我们会在公园或者家里庭院烤肉,9月明明热得要死,可大家还是很热衷烤肉。”

Iris说,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家过中秋了,想到中秋就全是“一家烤肉,万家香”。

她说上一个跟家人过的中秋还是大概8、9岁的时候,那时候家里阳台很窄,亲戚都来家里过节,在阳台上烤肉没办法站那么多人,于是爸爸自己在外面忙得满头大汗,一个人帮所有人烤肉,一直递给大家。

她小学五、六年级就已经跑出去跟同学过节了,大家很多人一起去买食材、在超市你一言我一语,即使这么多人出主意,还是一定会有漏买的东西。

她觉得,节日的意义大概就是一起去做某件事吧。

Iris说几年前申请到澳洲打工度假签证(Working Holiday Visa),一个人在外面跑来跑去,后来跑到英国读书,然后又申请到英国打工度假签证来英国工作。好像已经有点习惯了在国外生活。

“今年中秋,我会约朋友去吃韩国烤肉。”

▲“毕业典礼,珍惜在一起的青春!“


月圆人难圆

Billy

英国帝国理工毕业 伦敦某国际教育科技集团担任总裁助理 离家4年


采访Billy时发现他是一个很开朗又很上进的人,他说现在在伦敦其实不会特别想家,因为网络,沟通已经很方便,每周跟父母通话,已经适应这样的生活。

可毕竟陪伴和通话是非常不同的,看出他有些试图轻描淡写地讲起他与家的关系。在我的一再追问下,他跟我说了一个故事,里面有他永远的遗憾。

15年的那个中秋,他刚刚从帝国理工的研究生毕业。一个月的时间,他在英国投出去如雪片般的求职信,最后有一家公司给了他实习机会,并很有可能转正。那是离他签证到期前的三个月,他妈妈说:“中秋快到了,能不能回来聚聚啊。”他说想努力试试拿工作签。那一年,是他独自在外的第二个年头。他的奶奶总是算着日子盼着他回去,奶奶会跟卖菜的、老年大学的同学、街坊邻居讲起令自己骄傲的孙子。读书的时候她说:“孙子在英国读书,读完就会回来看我。”后来变成了:“孙子在英国工作,过年会回来看我。”

学生签到期的那天,2016年1月31日,他如愿得到了Tier2工作签,继续留在了伦敦。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。刚刚入职没有假期,那年过年他也没回国。

那一年的下半年,奶奶得了阿茲海默症(老年痴呆),并且越来越严重。

等他再回家的时候,奶奶已经认不出他了。握着他的手都在说:“我孙子在英国啊,就要回来看我了。”▲“伦敦家边公园里的一棵树,四季都长得不同”

他永远成为了那个远在英国的“孙子”,他回忆起小时候浙江的中秋习俗,会把柚子插满香,天黑之后点起,星星点点的烛火挂在家家户户的家门口。屋内就是围坐的一家人。

许多年过去,一方面他成为了家人的骄傲。另一方面,他也因此有了无能为力的遗憾。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”就是月亮教会的事吧。


只要有你 就是团圆

王飏

自由职业者 现居伦敦 离家16年

2000年初从大连远赴比利时留学的王飏,算是中国比较早出国的一批。那个时候出国留学的中国人不多,更别提去比利时的。

当时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很团结,大家住得不近,但走得很近,彼此惺惺相惜。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都会一起过。如果没有那些同在异乡的中国学子,难以想象一个人的日子会有多难。

“出国第一年最想家。” 王飏说。那个时候刚开始有诺基亚手机,给中国打电话特别贵,几乎是一两欧一分钟。刚出国那一阵,学习和生活上压力很大。打电话被关心的时候特别想哭。

后来,王飏在比利时一待就是8年,结识了现在的先生,随后跟着读博士后的老公来了伦敦,这下又是另一个8年。

▲“我的两个孩子”

谈起背井离乡的16年,她说对家的理解和思念有一些转变。

这些转变来自生活轨迹的转变。出国那一年,自己还是个20岁的小姑娘,牵挂着家乡的父母。后来认识了现在的老公,有了新的依靠,并一起来到伦敦生活、打拼,有了自己的小家庭。后来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,两个男孩,现在一个十岁,一个五岁。

她说,现在对家的思念其实就是对身边人的爱。“姥姥前几年去世了,在大连的远方亲戚也因生活轨迹不同,联系甚少。”因为种种现实的考虑,自己放弃了中国国籍,入了英国籍。如今,她也有5、6年没有回过中国。

但她说传统是骨子里的,无论自己身在何方,有着怎样的境遇。始终是中国人,始终对传统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。

从怀二胎开始,父母常常过来英国帮忙照顾。 “只要家人在一起,每天都是中秋。”她笑着说,幸福溢于言表。

这个中秋节,他们会一起吃饭、包饺子、赏月,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,一家六口在,就是团圆。

张九龄的诗说: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”说的就是:当海际的明月升起,我们虽天各一方,都能共赏这明月。

这一天,虽然大家在不同的地方,庆祝方式不同,但我们赏的是同一个月亮,传达的是同一份思念。

愿你我不是因为离开才懂得珍惜,并祝中秋快乐!

 

- The End -


想看更多?请戳以下关键词

脱欧 |  戴妃 | 梅姨 | 小贝 | 英国女王

赛马 | 招聘 | 英国留学 | 英式下午茶

牛剑 | 英国货 | 伦敦大火 |  简·奥斯汀

恐袭 | 地铁房 | 恶邻居 |  中国游客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